油墨是印刷过程中用于形成图文信息的物质,因此油墨在印刷中作用非同小可,它直接决定印刷品上图像的阶调、色彩、清晰度等。在印刷中我们需要了解油墨的组成和油墨的分类。 油墨应具有鲜艳的颜色、良好的印刷适应性,合适的干燥速度。此外,还应具有一定的耐溶剂、酸、碱、水、光、热等方面的应用指标。随着印刷、纸张以及其它要求等越来越高,对油墨要求的技术条件也有所提高。如近代的高速多色印刷机和各色轮转印刷机,要求油墨以几秒钟甚至更快的速度干燥。玻璃咭和金、银咭、铜版纸要求有亮光的油墨。印塑料薄膜,要求与塑料膜结合良好;或更大限度地与塑料膜粘合附着在一起的油墨。印特种印刷品,要求使用光敏油墨等等。 油墨(ink,printingink)是用于印刷的重要材料,它通过印刷或喷绘将图案、文字表现在承印物上。油墨中包括主要成分和辅助成分,它们均匀地混合并经反复轧制而成一种黏性胶状流体。由连结料(树脂)、颜料、填料、助剂和溶剂等组成。用于书刊、包装装潢、建筑装饰及电子线路板材等各种印刷。随着社会需求增大,油墨品种和产量也相应扩展和增长。油墨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指其密度、细度、透明度、光泽度、耐光性、耐热性以及耐酸、碱、水、溶剂(醇)性。承印物、印刷油墨以及其它材料与印刷条件相匹配、适合于印刷作业的性能,叫做印刷适性。油墨的印刷适性,指油墨与印刷条件相匹配,适合于印刷作业的性能。主要有黏度、粘着性、触变性、干燥性等。 2000年前作为印刷的物质基础之一的墨便已出现了,国际间公认中国是古代文明中更早使用墨的国家,早在西汉时期(公元前200年)就开始使用墨了,这种墨可以在竹帛上写字传递信息,其某些功能与当代油墨可以类比的。 公元1000年左右,北宋时期的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,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。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,缩短刻周期,有些地方开始使用软木刻版,这种刻版*制作,出书快,成本低。元代印刷技术除了在安徽江西有大的发展以外,福建与浙江也成为印刷发展地区。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昌盛的时代,也是印刷术发展的时期。从印刷技术的角度看明代的发展有如下特点: ①已经发展了多色套版技术; ②制墨技术又有很大进步; ③印刷技术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,书刊、报纸、广告、信纸皆是明代**的印刷品; ④活字版印书也有很大发展; ⑤线装书广泛应用。